這四年,習近平總書記的科技強國夢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在5月30日同時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以下簡稱“科技三會”),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地使用了科技是“國之利器”這一表述。
2013年7月17日,他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語重心長地提到這一表述,表達了他對科技強國的渴望和期盼。習近平強調,現代以來,西方國家之所以能稱雄世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科技。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正所謂“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
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習近平從未停止過對科技的思考。“推動科技創新”、“聚集科技人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十八大以來,圍繞著科技進步,他以自己的情懷和使命感,推動中國科技發展,一次次提出新論斷和新要求,正重塑中國科技事業版圖。
推動科技創新
識變、應變、求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梳理可以發現,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的講話中,創新總是被打上著重號。
“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習近平在5月30日召開的“科技三會”上依然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科技實力邁上了一個新的大臺階。同時,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各個領域都急需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如何識變、應變、求變?“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習近平2013年11月28日在山東農科院召開座談會時提到,“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矛盾和問題是科技創新的導向。”
在考察每一個工業基地和企業時,習近平也都會強調科技創新的重要性。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習近平就提出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在2014年8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對于企業做出更為明確的指示:“要緊密結合我國發展遇到的瓶頸制約,進一步明確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的方向和重點。要面對現實需求,通過形成良好市場環境,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大力推動產業化進程。”“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在于創新,”2015年5月在浙江調研時習近平強調,“各類企業都要把創新牢牢抓住,不斷增加創新研發投入,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培養創新人才隊伍,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爭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軍。”
無論在什么領域,創新成果轉化都是重中之重。正如習近平在2014年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的,創新要實,要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只有從實際出發,確定創新的突破口,才能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
聚集科技人才
完成隊伍建設“彎道超車”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離開了人才主體的推動創新將無從落實和開展。事實上,總書記重視人才、愛惜人才的言論在歷次會議和考察中俯拾皆是:“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推進自主創新,人才是關鍵”、“我們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
“用好人才,首先要用好科學家”。在2014年8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十分關心科學家發展,并語重心長地說,“組織科學家們參加國家重大專項、計劃、基金項目是必要的,但不要用這些東西把科學家捆死了” 。
解決科技發展的人才瓶頸是總書記始終不變的關切。因此如何在深化改革的歷史機遇面前,完成人才隊伍建設的“彎道超車”,提升科技人才水平、創新人才建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2013年7月考察中國科學院時,總書記指出,“我國科技隊伍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主要問題是水平和結構,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與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
2013年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總書記明確提出解決人才結構性不足的戰略方向,“一是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二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三是要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制定更加積極的國際人才引進計劃,吸引更多海外創新人才到我國工作”。
在剛剛落幕的“科技三會”上,總書記再次強調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提出在歷史轉型的重要時機,人才建設要把握時代大勢主動出擊,在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指導下,為行進中的中國大船加足動力。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為創新驅動點燃新引擎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對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意義,總書記想得很深,也看得很清。“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堅決掃除阻礙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障礙,有力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優化科技政策供給,完善科技評價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指出。
構建合理的科技創新體系,需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科技體制改革必須直面我國一直存在的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圍繞捋順科技創新鏈條上的機制關卡、緊湊創新轉化環節的銜接松動、聚合各方面科技力量的分散資源做文章,力圖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擴散的障礙、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
對此,習近平再三叮囑,謀抓落實。在2013年3月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討論時,習近平指出,“要進一步突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
在2014年8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再次指出,要杜絕科研經濟兩張皮,“一個是科技創新的輪子,一個是體制機制創新的輪子,兩個輪子共同轉動,才有利于推動經濟發展方式根本轉變。”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習近平的一次次部署中逐漸由輪廓架構充實為鮮活有內容的具體方案。
2014年8月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盡快完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修訂,加快標準化法、反壟斷法、公司法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修訂工作”;在2014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總書記提出,“構建新型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管理體系,避免重復申報和重復資助” ;當年10月的深改組第六次會議上,總書記又說,“把公共財政投資形成的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讓它們更好為科技創新服務、為社會服務” 。
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的科技強國夢,正轉化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動力,開創中國科技進步新未來。